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在线阅读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9节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9节

    若非如此,安南早就没藕粉可卖了。

    “大人,明年衙门可还要继续去收购农户们所栽种的莲藕?”钱县丞想到一事,突然说道:“我听闻这些时日,亦有一些农户言道藕粉售价太低。”

    实在是那些个在县城做代购的农户,着实被藕粉的畅销程度惊到了。连他们只是站那排队购买,转手便可一斤得二十文,还被人争抢着要。

    然而他们却不知,今年藕粉能售卖得这般火爆,其一是宣传到位,其二是新鲜稀罕。

    但新鲜劲是有时效性的,再者藕粉的制作,本身并非多大难度的技术。说不定眼下,就已经有人琢磨出其中的关键技术了。

    这便也是韩彻不给藕粉定价太高的原因。

    韩彻现在都预料得到,来年其他可种植莲藕的地方,必然也会陆续有藕粉产出。

    在听完韩彻的这一番分析,才刚提议得让百姓多种植莲藕的刘县尉傻眼了。

    “这才一年,咱们藕粉便卖不出去了吗?”

    “不是卖不出去,是想要再如今年这般火爆,怕是很难。”不过,韩彻倒也并不担忧:“明年咱们还能引来这么多客流,藕粉便还能继续好卖。”

    “可若是其他地方也有藕粉售卖,谁还一定要来咱们安南这等偏僻之地啊!”刘县尉叹气道。

    钱县丞原也生出几分忧心,却在瞧见韩彻眉宇轻松,心头不由一动:“大人,可是已有好主意?”

    “既然今年能靠着藕粉引来人气,明年再用一好物,自然也能将人引来。”韩彻笑道。

    刘县尉纳闷:“咱们安南还有何好物?”

    他来安南也有半年,怎从未听闻。

    “我有。”韩彻笑眯眯道。

    为了赶上这波现成的人气宣传,韩彻上次从刘家村回来后,便已经着手准备。

    “此为何物?”

    钱县丞和刘县尉瞧着眼前碗中红棕色的浓稠汁,满脸疑惑。不过闻之,香郁扑鼻而来,引人食欲。

    “二位还可先直接品尝一下。”

    韩彻一面吩咐人下去煮些清水面,一面又笑着分别给两人递过去一双筷子。

    刘县尉接过筷子,就沾了一些放嘴中,登时眼睛一亮:“大人,这究竟是何物,怎得这般鲜美。”

    钱县丞随后尝过,也惊讶其味之鲜美。

    韩彻笑道:“莫急。”

    待到衙役将清水煮的面条送来,韩彻便用此物又给两人分别拌了一小碗的面条,才道:“来,再试试我这蚝油拌面。”

    没错,那碗里的正是蚝油。

    前段时间,韩彻去到各乡补发银钱和耕牛,也有考察各乡地里位置,好因地制宜,找出最适宜当地发展的农产品。

    然后在刘家村,韩彻发现此村离靠海极近,当时便想到了制作蚝油。

    现代人对蚝油均不陌生,但实际上发明历史并不长。蚝油是直到1888年,在广东珠海才成立了第一个小家庭作坊。

    而安南此地虽早就有吃生蚝的习惯,但多为“肉大腌为炙,肉小者炒食”。其中的炙就是用盐糖酱油酒等各种调料浸制加工,被称之为蚝豉。(1)

    苏东坡在《食蚝》中,也曾描述取其肉与酒一起煮食。

    *

    第二日,安南县藕粉铺子另一侧的店铺,突然开门营业了。

    只见着那店伙计们站在门口大喊着:“免费赠吃食了!蚝油拌青菜,人人皆可过来领取!”

    “上等的蚝油呢!鲜美赛过山珍海味!”

    蚝油是什么,无人听闻过。但赛过山珍海味的口号一出,少不得就有人动心。吃食还又是免费赠送,便是不好吃,他们也损失不了什么。

    在排队领取蚝油青菜时,还有人笑话这店家:“真真是只赚吆喝,不赚买卖啊!”

    无他,只因人家开店铺的都是为着挣银钱。可这家店铺,吆喝着白送蚝油青菜,铺子里却一样商品也无。

    然待到他们品尝完,瞬间大惊!

    这蚝油到底为何物,单只用来拌青菜,竟也能使得青菜这般鲜美至极!

    “店家,你这蚝油如何售卖?”

    “店家,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既是做生意的,怎能有银钱不挣!”

    “店家……”

    第23章

    蚝油

    铺面开着自是为着挣银钱的。

    店家见着众人皆这般热情想要,便道:“我这蚝油目前产量甚少,故作价有些昂贵。先前赠予大家品尝,也是为求得识货伯乐。”

    听到作价昂贵,人群果然静默下来。

    然,马上还是有人问道:“你且先与我说说,这蚝油到底作价几何?”

    “正是!你且先报出价钱!”

    店家便唤伙计,拿来巴掌大一小罐子,笑眯眯与众人展示:“如这般一份,需得银钱一两。”

    众人便见小罐内红棕色的浓稠汁还只装至约八分左右高度,好些人便也觉这价钱确实过于昂贵。说来刚品尝的蚝油青菜滋味是不错,但若让他们花这许多银钱,到底还是觉得有些不划算。

    但这也没办法,韩彻如今尚未教授刘家村养殖生蚝。这产量不够,目前作价自然便会昂贵些。

    瞧见不少人摇头,店家也不着急,仍笑眯眯言道:“我这蚝油乃是一款鲜味调料,用其调配青菜,只是它最简单的食用方法。”

    “哦?还有何种食用之法,你说来听听。”有一商户喊道。

    他虽也觉得蚝油作价昂贵,但还是那句话,这世上有钱的人多了。只要东西足够好,昂贵物品也有其昂贵的消费群体。

    如他这般经商做生意的,看重的是物品本身。

    “不若贵客先花费十文钱进店,我吩咐人去与你做些其他吃食品尝。若吃得满意了,可再考虑要不要购置我这蚝油。”店家态度极好道。

    “好,我便进去试上一试!”商户一听,毫不犹豫,抬脚便往店里走去。

    “这样,我也来试试……”

    “还有我!我也试试!”

    有一人带头,随后便陆续有人也跟着走进店内。

    当然,有人进去,也有人就此作罢。这不一听要花十文钱才能进店试吃其他的蚝油菜品,亦有不少人摇头,慢慢散去。

    说来这十文钱是真不多,对韩彻来讲,属于不赚钱还需倒贴些许的,但它却是一道坎。

    如这位从府州来购置莲藕的商户,自是不差这点钱的。他也是真对蚝油其他吃食法子感兴趣,用这钱买个试吃,在他看来便是值得。

    然十文钱说少也不少,这不一听要花钱才能进店试吃其他的蚝油菜品,亦有不少人摇头,慢慢散去。

    却说这些走进店里的人,待到后面走出店门时,众人便发现,他们全都购置了蚝油。更有一些商户,因购买太多,身后还跟着店伙计,帮忙送去下榻客栈。

    有些人便立即猜测到这蚝油做出来的其他吃食滋味定是不错,便赶紧跑去言道,他们也愿意花十文钱试吃。结果却被店家告知,今日蚝油因未做限购,已经售罄,只得等待明日。

    第二天,这些人再度跑到店里,有顺利排上号进去试吃的,也顺利买到了。然也有那些来得晚了的,如昨日一般,店铺也进不去。

    当然,他们还不是最惋惜的。最最后悔的是那些挂着尾巴,明明都排上号进去试吃了的,结果却因为享用时耽误了那么一点时间,等到他们想要再购置这蚝油,便突遭店家告知,今日蚝油又一次售罄。

    “我刚还瞧见有的,这才一小会功夫,怎就没了!”有那外地来的客人,因着藕粉购置足够,今日便计划动身返程,这时候少不得就在那发泄不满。

    “抱歉抱歉!实在是蚝油目前产量还太少,小店每日最多也只能得这五百份。不若客人再在安南多留一日,明日早些前来购买?”伙计一边小心赔不是,一边提议道。

    “五百份全卖光了?不是今日出了新规定,每人最多只可购买五瓶么?”客人震惊。

    “是每人限购五瓶,然今日已经售出一百起。”伙计找来店家,店家拿出账册,翻到今日销售那一栏,直接呈给他看。

    说起来,这也是因藕粉吸引来的客流太多。还都是一些商户,或是有消费能力的。

    “罢了,看样子我只能再多留一日了。”见状,客人只得无可奈何道。

    没办法啊,这蚝油与那藕粉一样,皆是安南独有。并且他觉得自己最好如购买藕粉一样,请个代购替他早些去排队,若不然可能还买不到这蚝油。

    也如他猜想的一样,这蚝油还真到了需得请代购的地步。而且比起隔壁铺子量大许多的藕粉,蚝油这边有些人便是请了代购,最终也不一定能买到!

    虽说店家每次都会“特意”告知,言道这蚝油来年年底作价必然会有所便宜。即便今年没买到,来年再来安南便是。

    届时,定还能省去不少银钱。

    可这话竟没人听进去!

    既是来年的事,那等来年再说,速速将蚝油抢到手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

    *

    当这些外地来的人争相购买蚝油时,衙门后院这边,韩彻与家人也正一起品尝着各种美食。

    “没曾想,安南这等穷苦偏僻之地,竟有这许多好物。”柳氏瞧着这满满一大桌,好些还是她在京中连见都未曾见过的美味佳肴,不禁感叹道。

    好比这外壳粗矿又硬如石头的生蚝,将其带壳蒸熟来吃,佐以少许调料时,其口感鲜嫩多汁。破壳取其肉,熬煮成蚝油,再用其调制其他吃食,滋味更为鲜美。

    韩彻便笑道:“安南此地物资本就十分丰富,只是远离京城,兼之人少,才不如北地繁荣。但若只论气候,我其实更喜欢这里。”

    “我也觉着这里好。”一旁正认真享用美食的四娘,也出声道。

    “我看你就是只想着吃!”三娘说她。

    嘴角还带着些刚不小心被沾染到酱汁的四娘,大声替自己辩解:“我,我才没有只想着吃。”

    “你还是快先擦擦嘴角吧!”三娘一边没好气的说她,一边却又拿出了自己的帕子:“把脸凑过来些……”

    四娘听话的把脸凑过去,方便让三娘替自己擦拭干净。

    “好了。”三娘收起帕子,还不忘叮嘱她:“吃食时勿要着急,动作需得放慢些……”

    姐妹俩,三娘聪慧,其性子会偏强势些。四娘娇憨,性子也随了柳氏,有些绵软。

    这些时日里,韩彻在忙外面的事情时,宅院里的好些事情,便是三娘在帮着柳氏操持。

    这会,被叮嘱着的四娘再食用时,动作果然放缓了些。

    待到饭食吃完,三娘又领着四娘向柳氏与韩彻道:“阿娘,二兄,我们先回屋温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