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在线阅读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16节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16节

    就在韩彻寻完郭家商行的第二天,他也呈给了皇帝一封文书。

    文书里所写的,正是鼓励盐商去边境雇人开荒耕地一事。

    “卿怎会想到让盐商们去边境开荒耕地?”皇帝不由得好奇。

    要知晓但凡是边境,历来人烟稀少。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去的地方,那些商人难不成就会愿意了?那里的地又如此的荒芜,能不能种出粮食还不好说。

    朝廷管辖范围也广阔,再有这些年风调雨顺,也无战乱发生,像一些南方区域还实现了两季稻栽种,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其实是丰足的。

    韩彻就言道,北方边境实则土地肥沃,乃是非常适宜种植水稻、小麦还有大豆的土壤。若是能把这些区域耕种起来,往后将能增产粮食无数。

    “当真?”皇帝惊讶。

    “自是真的。”韩彻显然并不是纯靠猜测。

    实际上,韩彻已经派人对边境地的粮食作物,还有土壤等情况,都进行了一番较为细致的探查和采样。

    韩彻还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安排人从边境带回来的土壤等样品,拿出来给皇帝看。

    时下边境荒芜是真,不适宜种植粮食却不一定。就好比通过探查和采样,韩彻发现在北方边境的一些区域,同样有着大片大片的黑土地。

    黑土地可是能被称之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可偏偏因为那里靠近边境,冬季又过于严寒,百姓就都更愿意选择人口稠密,也更为温暖的区域生活。

    因此北方边境这些区域的垦殖指数之低,拿下了时下全国第一。

    不过韩彻想开发这片区域是真,现阶段不适宜由朝廷直接发出诏令,将百姓往北方转移也是真。毕竟眼下除了垦殖指数最高的那三个区域,其他地方大多也都称得上是地广人稀。

    而且毫无理由的强制百姓迁移到寒冷的北方,必然也会滋生民愤民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商人先在边境区域雇本地人开发,或是商人们出以利益,吸引百姓自愿跟随过去。

    韩彻就又对皇帝说道:“商人行事灵活方便,只要让他们知晓在边境开荒种地,能比他们从其他地方运粮更为划算,就不怕他们不去做。”

    “商人雇人开荒耕地后,朝廷每年便能增多田地税收,为一利。边境军队的粮草自此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为二利。”

    “商人为保地里粮食,若是再自筑墩台,安排人巡查,便还可为边境充实,此为三利。”(1)

    边境虽然有军队镇守,但过于地广人稀,显然也是不利于防守安全的。由商人们自发带人在那里开垦荒地,设置警报台和巡查队伍,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

    皇帝听闻这一番话后,也难掩动容,当下还赞道:“善!”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

    比起前面的那些皇帝,眼前的这位君主对于军队力量这块,明显也重视得多。

    不过眼下这事也不必那么着急,盐政改革这才刚开始,可以先放缓些来行动。而韩彻昨日挑选的郭家,若真行动起来,还可以作为他们试点观察的对象。

    然后正事谈完,皇帝对着替自己解决了无数财政方面难题的臣子,还和颜悦色的询问起了四娘的婚事。

    作为皇帝,要处理的朝政大事实在是太多。之所以他这会还能记得韩三娘,一方面是因为韩彻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位魏县侯。

    魏县侯所在的魏家,跟皇后所在的魏家并不是同一支。而魏县侯这一支的魏家,是真就只剩下他那么一个嫡系血脉了。

    魏家的旁支倒是有不少,可到底血脉和关系都远了。落在皇帝眼中,自然就不会把他们当做正儿八经的魏家人去厚待。

    于是等到韩彻出宫的时候,他还得到了说是皇后赐给四娘的好些珠宝首饰。

    “这些首饰可真漂亮!”柳氏一脸高兴道。

    在经过韩彻早前那一番分析后,柳氏也就没再提过什么反对意见了。后面的几次接触中,柳氏更是越发看那位魏县侯顺眼。

    这模样长得好,也能跟她家四娘性子合得来。最要紧的是,就像韩彻所分析的,那位魏县侯上无双亲,下无兄弟姐妹,又有祖辈的功勋庇佑,日子就不愁过不好。

    于是很快,两家就走到了谈婚论嫁这一步。

    这会四娘瞧着皇后赐予下来的珠宝,一边高兴,一边又有些害羞。

    唯独韩彻,瞧见这一幕却实在是很难高兴的起来了。

    若说那位魏县侯,哪哪都好。奈何韩彻也是事后才发现,他那性子,竟跟自家四娘有的一拼!

    那就是三娘惯常说的,四娘爱告状。

    作为兄长,韩彻当然愿意护着四娘,也希望四娘受了委屈,不要埋藏在心底,而是来寻兄长阿姊帮助。

    可谁能想到,那位魏县侯也一样爱告状!

    注1:出自明朝永乐年间,“盐一引输边粟二斗五升,是故富商大贾悉于三边,自出财力自招游民,自垦边地自艺菽粟,自筑墩台自立堡伍,岁时屡丰菽粟屡盈。”

    注2:出自出自 《论语·颜渊》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第144章

    推波

    魏家嫡系虽然只有魏县侯,也就是魏林一人,可还有皇家啊!

    皇家又是惯常最会做这种面子工程的,魏家还只剩下魏林这么一根独苗苗,就更不会吝啬给他各种厚待了。

    另外,皇后母族所在的魏家,虽然跟魏林没有出自同一支。但是国舅魏朝曾经受过魏林祖父的悉心教导和提拔。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皇后会赏赐这么多珠宝首饰给四娘的原因之一。

    皇家对魏林也确实算是厚待了,魏林才学只能算一般,通过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做官肯定是没戏的。他如今的开国县侯,又只是爵位,不是正经官职。

    于是就在两家订婚后不久,皇帝还给魏林封了一个官,让他去刑部的司门司,做了一个员外郎。官职是从六品上,主要职责为管理门禁关卡出入登记还有从各地上缴的失物等处理。

    韩彻当初给四娘找相看对象时,之所以考虑魏林,除了看重他家的情况,也看重的是他这个人。

    京城这些世家子弟,若是想找才学好、有能力的一点也不难。但若是想找个家事清白又简单,没有一点肮脏事,一家子还要人品皆厚道的,那就不是一般的难。

    没办法,在韩彻看来,他家四娘性格过于软糯。即便家里人能给她撑腰,可按时下的风气和习俗,一旦四娘嫁了出去,娘家人想要插手,指定是没那么方便的。

    也别说是四娘,就算是一些皇家公主,嫁人后被夫家欺负的也是有不少例子在的。

    于是寻来寻去,魏林就入了当时韩彻的眼。

    只是那时候韩彻因为没办法保证盐政改革一事一定不会出现任何的意外,正巧那会有人又来给韩家介绍了魏林……

    而这一相看,双方都中意了。

    然而让韩彻更没想到的是,魏林本人确实是没什么糟心事,可魏家那群旁支却并不是安分的啊!

    “二兄,你是不是有烦心事啊?”这时候,四娘察觉到了韩彻神色有些不对劲,立马关切的询问道。

    “没有!”韩彻忙笑道。

    “你勿要哄我。”四娘性子软是软,又不是傻:“是在为我的事烦心吗?”

    “是有那么一点。”韩彻想了想,还是说了。

    自从韩彻任职吏部尚书后,来跟他举荐求官的不在少数。不过绝大多数的人,也都随着两次严惩官吏的事而停息了下去。之后即便还有人求到家里来的,韩彻也都一口拒绝。

    然而总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不肯死心。

    尤其是在韩家和魏家结亲后,魏家竟然有旁支求到韩彻这里来。这些人还左一句姻亲,右一句自家人的。

    关系攀得挺顺溜的,可也不想想,韩彻连韩家族人,甚至是一向来对他不错,关系也特别亲厚的姐夫齐五郎都未曾走过后门,进行过些许的提拔,自是全都拒绝了。

    再后来等魏家旁支还继续来人时,韩彻也顾不得要给未来妹夫些面子,直接安排人找借口挡住,躲起清净。

    可韩彻好拒绝,四娘要是嫁过去,面对魏家这么一群急功近利又死缠烂打的旁支,只怕将来这日子,会没少被烦心。

    “不过是一些旁支,算得上哪门子的长辈啊!”柳氏一听,果然一下子就着急起来。

    韩彻没急着说话,只看向四娘。

    也并非是韩彻不肯或者是没办法护着四娘,而是这些事情她将来肯定会遇到,现在说了,也好给她个心里准备。

    “为何要为他们烦心?”四娘就说道:“他们明知道是无礼又强人所难的事,还是来给别人添麻烦了,我为何还要给他们面子?”

    韩彻听闻这话,一时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了。

    也是到了这时候,他才突然发现,自家软糯跟包子一样的四娘,居然也能展露出这么硬气的一面!

    然后过了会,韩彻忍不住就又问道:“那他们要是不停的来家里找你们呢?他们还摆出长辈的谱呢?”

    虽说是旁支,可辈分也确实是摆在那里。

    时人还很是讲究这方面,一个处理不好,难免就会落人口实。

    “那也不怕!”只见四娘一副完全不在乎的模样,还微微扬起了小下巴:“我有二兄和三姐,阿林还能去找皇后娘娘!”

    “……”韩彻再一次说不出话来。

    得!合着这是两人还都私下商量好了么?婚后一有委屈,就各自分别去找能告状的对象去告状?

    柳氏可没韩彻想得那么多,她这会一听,就赞同的说道:“对!魏家那些旁支要是过分起来,你们就赶紧找回家来,可别傻乎乎的在那受委屈吃亏。”

    四娘点头:“阿母,你放心,我都晓得的。”

    “行吧。”韩彻只能在心里叹气了。

    事到如今,已成定局。

    凡事也该往好处去想,最起码对方不是傻到只知道吃亏,不懂得反抗。而且魏林自小没父母和嫡系长辈照看,有点心眼,懂得找皇后告状还真不是什么坏事。

    将这事暂且抛开后,韩彻又进入忙碌中去了。

    盐政改革一事虽初步取得成功,目前整个进展也呈现良好的趋势。但若是想长久的保持下去,是一定要制定起严格的条例和法度来规范的。

    另一边,对于郭家商行的动静,韩彻也有安排人留意。

    郭家在经过一番商讨后,果然被里面的利益所打动,安排了人去北方边境考察。经过考察他们也当真发现了,这边的黑土很是肥沃。

    只是北方边境作为苦寒之地,也是历来朝廷发配流放罪犯服苦役刑罚的三大地点之一,确实是非常的荒凉。

    “地确实是好地,也足够平整开阔,就是人手不大够。”负责这事的郭大郎皱眉道。

    毕竟粮食越多,换取到的盐引才能越多,赚取到的银钱才能越多。

    奈何一下子要开垦这么多的荒地,还要进行种植,如此大的工程,显然就不是从周边雇佣百姓就能完成的。

    “不若咱们一面本地招人先做着,一面再从最近的定州去雇佣些百姓过来。”郭家一管事的就提议道。

    事情说定了之后,郭家管事立刻就在周边村镇大量雇佣起百姓来。他们在雇人的时候,一天只需给十个铜板,再包吃一顿午饭后,就使得原本还对陌生人存有犹豫的村人,一下子就心动了。

    因为这地方实在是太穷了,又因为冬天气候过于严寒,这一片的百姓日子过得都非常的难熬。不过大家到底还是不大信得过这批陌生人,一时之间难免有些犹豫。

    然后郭家商行的人就言道,他们确实是正经的商人,还拿出了几张能跟朝廷兑换食盐的盐引。

    “你们倒是早说啊!”一听说他们是盐商后,村人态度马上就变得热情友好起来。